修心炼性,格物致知,静心习禅悟道

时间:2024-10-04 09:48:42

一切产生烦恼的背后,都是生发智慧的源泉,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相互成全。多数人只见烦恼,不生智慧。

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烦恼即菩提“。

娑婆红尘俗世间不是极乐净土,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烦恼。

没有一个人喜欢烦恼,可是我们却没法逃离烦恼,那烦恼来了怎么办?那就把它转变成菩提。那菩提是什么?

菩提就是觉性悟性和“戒定慧”。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只是生气,问他为什么生气,他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气,只是遇到事情就本能的去生气。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生气。

大部分人的烦恼永远只是烦恼,烦恼想要转变成菩提,就要有这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觉知和觉察”。

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

当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个人往往会陷入到当时的思维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困境当中。

比如说你小时候和同桌为了一支铅笔大打出手,回来还对着父母哭诉,说是本来你的笔,被别人抢走了,于是满心的委屈,不依不饶。

可是当你长大了以后,再返回去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这件事是不是很可笑,觉得孩子之间不懂事,没必要。

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心理感觉呢?

失恋的人,在当时觉得就是死去活来,时过境迁之后,回忆起来,觉得当时自己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有必要吗?有的甚至连分手对象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可是这件事在当时就是那个过不去的坎,翻不过的山。那现在怎么又过去了?

你当时的烦恼,可能只是意识认知和心态情绪上的暂时性的困境而已。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被事情所困扰,其实我们被自己所看待这个事情的心态和观点所困扰,这就是所谓的意识认知方面的障碍。

当我们转变了心态意识认知观念,这个意识认知其实也就被颠覆了,心态一改变,情绪也就跟着变了。


比如说是,当你生起贪心或嗔心,就用觉性悟性大智慧去观察和观照这个烦恼的来龙去脉:它从哪里产生的?住在哪里?又去了哪里?这样的观察下来以后你会发现,其实真正的烦恼是不存在的,都是虚妄不实的情感方面的临时性的波动和反映。

烦恼转念就是菩提,就是要我们做有觉性悟性大智慧的人,心里面不要去持续不断地纠缠在某件事情当中。(出离心,知幻即离)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正因为有了烦恼,我们才有了去历练修行意识觉悟之道的必要。

你心里面越是喜欢去关注让你烦恼的事情,你就会越是烦恼,你去忽略它带给你的烦恼,你又何来的烦恼呢?(不当真,不执着)

有了烦恼,人的觉性悟性大智慧才会生出来,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烦恼即菩提呀,你没有烦恼,哪来的菩提大智慧。

遇到烦恼,去感知觉察观照它,静定安稳,如如不动,心里面不生烦恼,这才是真本事;遇到烦恼转变心念生出菩提,这是意识认知的水平维度和境界,也是在修心炼性,调节稳定心情。

当我们有了断烦恼之菩提觉悟,也就斩断了虚妄烦恼,获得了心情方面的释放排遣和解脱。(格物致知修心炼性,感知觉察观照体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娑婆红尘世间是比较复杂的,但却是修炼清静极乐正果的道场,没有生活过程当中的烦恼,哪来的觉性悟性菩提大智慧?

意识认知:常言道我们能赚的钱就是我们意识认知范围内的钱。

在股市里面,低买和高卖就是赚钱的基本常识,小资金散户们总是想要去追逐着如何去低买又如何去高卖这一轴心来展开的,却是忽略了什么是高,什么是低,何为高?何为低?

对高低似是而非的理解就造就了视高者却是低,视低者却是高。在投资交易的实践过程中总是买在半山腰,卖在最底部,焉能不亏。故而说是“道非道,非常道”也。


人生之岁月时空经历过程当中最舒服的一种心里状态就是:虚空不空,真相无相;知幻即离,了了生死,静定安稳,如如不动。

不功利、不势利、不着相、不情绪化、无贪嗔痴、无尔虞我诈、无勾心斗角、无恐惧、无担忧、无喜亦无悲,心态平和安稳常清静,清心寡欲,恬淡虚静,自然就会心爽神自游。

舒服——不解释、不反驳、不思虑。空,非空也非有。心静,不执着静。知美,不执美。对境不生心,知幻即离。

自然、舒坦。——就是这样。无意识分别。去观察,去觉知,观自在。有意识活动,但不分别计较牵挂贪想。

心里面应当是无所执住,而生其心意识。任其来来往往,自然而然,清心寡欲,简单纯朴,神游太虚幻境。

俗话一点,做任何的事情,心里面不要太过于用力,轻描淡写,云淡风轻,不要过于的表达或是去追求心迹或是利益方面的得失。(调控程度和分寸)

都好,都无所谓好与不好。即是好,即是不好,无所谓好或不好。

世间之人,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线上线下,无论是走卒小贩、无论是帝王将相,无论是工农商学兵,只要你有荣辱得失、喜怒哀乐、贪嗔痴慢疑方面的心里反映,你都会有痛苦的感受。

借假修真,一说就错:永远保持最佳舒适的自然的心里状态。无论是面对什么,心定神安,宠辱不惊,如实观照,实事求是。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不要去做主观性的心里干预。

当你没有了心里恐惧和担忧的时候,心里面没有了烦恼的时候,没有了心态情绪方面的波动反映的时候,没了贪嗔痴慢疑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刻意为之的时候。你就会感觉是最舒服的心里状态。

也就是意识觉醒开悟的心里状态。可以不用开悟来定义,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心里状态,或是无需去定义这么个心里状态。『开悟』只是文字方面的一种方便之说。

任何人对你的伤害,都是对你的成全。他积累业障,消耗了福报,而你因此却是消除了业障,积累了福报。

意识觉醒心窍开悟,坦然面对之后,心定神安,沉心静气,静定安稳,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当你心里面清静无为什都没有没有的时候,当你在心里面什么都不在乎和不计较的时候,你就是最富有的人。你心里面满满的正能量,足以感化、渡化、帮助和启迪任何的人。

由他人的故事、他人的心态视角,来确定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态视角。我们所有的知道(求知)都是为了回归自身方面,因知道而更加清楚自己的不知道。

学会借力打力,锚定和坚持自己心中的热爱,格物致知,砥砺前行,世事自有人去评说,不管不顾,不理不睬不计较。

清静安静和沉静宁静就是一种心里力量,凝神静气,定心安神,宁静就是一种心地境界。

心里面越是安静,就越能够感受。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就越是能够从浮躁繁杂当中得到觉性悟性大智慧,就越是能够意识和觉察到人生过程当中的美好。(静心观照,大自在)

一个人的内心当中安静朴素,社交圈子干净简单,生活自然就会顺利和圆满。

(一)越是心里安静,内心当中就会越是从容淡定而不紧迫。

老子的《道德经》当中有云:“ 静胜躁,苦寒胜烦热,清静为天下之正。”

内心当中越是安静,凝神静气,定心安神,就越是能够从容淡定,静定安稳,思路清晰,神清气爽,智慧泉涌。

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身处田园当中,一个人最难得的是心中有静气,心定神安沉心静气,以静制动,静定安稳。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喧嚣杂乱的娑婆红尘俗世当中,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心酸,各有各的忧虑和苦闷。

只有在安静的心里面中,才能静思其过,摒弃浮华,让一颗心变得智慧明净,变得安逸自在。

有句话说得好:“心里若躁,浮生皆乱;心里若静,举世皆安。”

一个人的出路,往往就藏在心静之中。心定神安,沉心静气,以静制动,心法妙计如泉涌。

事情再大,心里面也要有几分从容淡定,事情再难,也要心里面清静稳当波澜不惊。


人生就是一个持续缓慢积累的时空岁月之经历过程,该耕种的时候,别急着要结果;该沉淀的时候,别急着去出头。潜龙勿用,养精蓄锐,蓄势储能。

余生当中,安稳的守护住一颗宁静的心地世界,轻挽流年岁月,静对人生过往。

在人生路上,任凭风起雨落,静心旁观花开花落,随缘顺势不过分。

(二)心里面越是安静,内心当中就越会是充实和丰富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写道:

“人生过程当中最好的心里境界就是充实和丰富的安静。”

安静就是因为内心当中的清心寡欲,就是对于外在的物质方面的不再那般的重视,看淡看轻,就是摆脱了凡尘俗世当中鸡毛蒜皮的纠缠与牵绊。

心里面充实丰富,就是因为人生过程当中的阅历愈发的见多识广和博学多才,眼界愈加的开阔,而心胸也是愈发的宽广。

杨绛先生一生生活简朴,从不参加任何的聚会,却于文字书香中沉淀自己的灵魂。

林清玄在声名最盛的时候远离聚光灯到山中进修,生活清苦,他却反以为乐。

人到中年阶段以后,慢慢的你就会搞明白,那些过得心里自足的人大多比较通透,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来安放自己的心。

他们醉心于自己的心地世界当中,不为外界的浮华所牵累,也不被恼人的人际关系所烦躁。

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就要学会删繁就简和去伪存真。

从虚妄繁华中脱身,回归质朴与单纯,简单纯朴,从喧闹中抽离,寻求内心当中的清静和安宁。

只是有静下心来,凝神静气,聚精会神,才能扎扎实实的充盈起内心当中的丰富。

(三)越是心里面安静,就会越有思维的力量

在人群当中,越是心里安静的人,往往就越是有实力;越是懂得清静独处的人,往往就会越有本事;越是修炼打磨功夫厉害的人,往往就越是心态谦卑和低调,心里面清静安宁总是有一种无声的隐秘力量,静水流深,地厚静默不语

正是有了漫漫长夜静默安宁的积蓄,养精蓄锐蓄,势储能才有了喷涌而出的壮丽日出。

有句话说得好:”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万法唯心,心生万法。

在很多的时候,当你真正能够安静下心来,往往看待问题就会更为清晰透彻,内心当中也就会越来越有力量。静到深处,蓄势储能,方能厚积薄发,静到深处,沉心静气,愈发变得心力强大。



“一个人应当是沉静下心气来过宁静自省的日子,规范和整理自己,观花听雨闻香,阅读不求有用的书籍,喝着不求解渴的淡茶。”


珍惜每一个眼前当下的美好时光,才能过得舒坦,活得自在。余生当中,身心安静,福气自来。